近年來,昌邑市不斷優化調整“四個結構”,著力解決影響生態環境的深層次問題,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。1-10月份,昌邑市優良天數225天,居濰坊市第2位;國控河流水質指數4.47,居濰坊市第1位;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%,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
1、優化調整能源結構。嚴格落實燃煤小鍋爐“清零”政策,推進“集中供熱”“煤改氣”等熱源替代,拆除燃煤小鍋爐近400臺。搶抓“雙碳”機遇,堅持“向海圖強”發展方向,大力發展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產業,建成國內首個“風光漁同場”三位一體示范樣板、山東首個一次性全容量并網平價海上風電。截至目前,全市新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近100萬千瓦,年發“綠電”20億度,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0%,預計“十四五”末,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20萬千瓦,年發“綠電”60億度,節約標煤180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460萬噸。
2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。充分發揮“三線一單”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約束作用,嚴把“兩高”項目準入關口,著力推動生態制造產業園、新能源裝備產業園等綠色園區發展,全面打造產業鏈條長、產品附加值高、企業競爭力強的制造業集群。以重污染天氣績效企業創建、鑄造企業轉型升級、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等專項行動為抓手,提升企業環境治理水平。截至目前,創建重污染天氣績效A、B級企業7家,淘汰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鑄造企業200余家,推動8家燃煤鍋爐企業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改造,助力工業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。
3、優化調整運輸結構。引導13家大宗物料運輸企業建設智能化門禁系統,結合重污染天氣運輸車輛管控要求,建立健全移動源污染達標排放管理體系。借助各類獎補政策,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,鼓勵新能源車輛使用,全市在用新能源車輛達1萬余臺。嚴格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,編碼登記各類機械2927臺,安裝定位1659臺,淘汰、升級國一及以下機械62臺,發放補貼資金24.9萬元,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域,推進“電子圍欄”建設,全面提高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效能,減少污染排放。
4、膜定點回收、循環利用機制,變“白色污染”為包裝袋、塑料管等“綠色財富”,循環利用率達到80%以上。構建“誰使用誰交回、誰銷售誰收集、專業機構處置、市場主體承擔、公共財政補充”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,年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近100噸。